第(3/3)页 “汉景帝的时候有‘二十三始傅,五十六而免’的说法,汉代规定,男子二十为丁,可授予田地。燕王可知道,为什么二十为丁,二十三才开始傅籍?” 朱棣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给问住了。 傅籍这事他也是现在才知道的,二十岁可以授予田地,二十三傅籍,三年的时间差是为什么,朱棣蹙着眉头仔细的思考着。 “学生不知。” 朱棣摇头,这还是超过了他的知识储备。 苏璟并不意外,淡淡道:“其实这代表的是汉代百姓的生产效率,一个二十岁的成年男子,被授予田地之后,种地三年,便可以存下一年的口粮,家里有了余粮,便可以去当兵了。” “所以说,兵役制度,其实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密切相关的。” 生产力和兵役? 朱棣有些懵懂,但这话是记在了心里了。 苏璟继续道:“汉代男子服兵役一共有三种,这三种不是只选一种,而是都要服的。” “第一种是在本地或者京师服役,一般只有一年,称为‘正卒’;第二种是到边境服役,为‘戍卒’;然后第三种是每年定期服役一个月的兵役,称为‘更卒’。” “傅籍的制度,其实就是一种征兵制,国家机关强制征调百姓当兵,没有选择的余地。” “而除了普遍推行的征兵制,历朝历代还有少量的募兵制。与征兵制不同,募兵制是国家出重金招募战斗力特别强的士兵组建特别部队,比如汉宣帝招募少数民族羌族组成的骑兵部队,称之为羌骑。” “刚才燕王你说了,宋朝时募兵制为主,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宋朝的经济实力相当的强大,国家的财政充足,可以支付招募士兵的巨大支出,宋朝的后期大部分军队都是招募制。” “除此之外,还有府兵制度,起于西魏时期,在唐朝的时候发扬光大。所谓府兵制度,就是国家设立军府,招募殷实富农子弟从军。” “富农便是指府户,一般来说家产殷实,财富可观,耕作交由佃户承担,当兵便是荣耀的象征。” “府兵制有一个特点,就是士兵的部分武器装备,比如马匹、战刀还有粮草都要自备,官府发放的只有少量补给。府兵制能大大减弱国家财政在军队的支出,优点是突出的,不过也有着缺点。” “富农毕竟只是少数,只靠府兵制,能招募的士兵数量很有限。” “《木兰辞》里也说的很清楚了,'东市买骏马,西市买鞍鞯,南市买辔头,北市买长鞭',这就是当时府兵制度下的征兵情况了。” “老板,来壶茶!” 又是一大段的输出,苏璟直接朝着老板喊道。 说话太多,就是容易干,主要还在吃油条。 “来嘞,客官。” 老板麻溜的端来了一壶热茶,别看这是个早点铺子,这茶水还是有的。 朱棣认真的记着苏璟说的这些内容,虽然不少是他已经知道的,但像苏璟这般引经据典,深入浅出,他也有一股别样的感觉。 明明说的是兵役制度,但却涉及到了许多其他方面。 “嗯嗯,燕王,记得差不多了吧,我继续了?” 苏璟气缓好了,朝着朱棣问道。 朱棣点头道:“先生请。” 苏璟淡淡道:“现在说元朝,就如同你刚才说的那样,元朝对于蒙古人和其他人种有着不一样的兵役制度,蒙古人的兵役制度说白了就是部落兵制,而其他的人种就是军户制。” “蒙古各部十五岁到七十五岁的男子,都有服兵役的义务;而汉族中,则是设立军籍,签发军户,世代为兵。” “至于咱们大明朝的卫所制,其实就是军户制和屯制的结合,大明百姓分军户、民户、匠户和灶户。” “燕王,这咋一看,府兵制和军户制都是世袭制度,好像是类似的,但其实本质是不同的,你可知道其中差别?” 上课不提问,这老师就是白当了。 苏璟的问题又一次让朱棣陷入了思考之中,刚才苏璟讲述的东西很多,信息量很大,很干。 所以这会朱棣需要仔细的回忆刚才苏璟讲课的内容。 苏璟则是借着这个机会将剩下的几个包子扫清,这羊肉包子就是比猪肉包子好吃啊! (本章完) 第(3/3)页